Santa Rosa de Lima English Secondary School

Chinese Choreographic Expression and Recitation of Classic Works


經典誦讀,古典身韻班



Levels Involved:

  • P3


Purpose:

  • 經典誦讀有助于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。首先,通過學習朗誦,孩子們可以深入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感,從而加深對人與人、人與事的感悟。這種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不僅豐富了孩子的內心世界,還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。其次,在童蒙少年時期,這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。

  • 形體身韵,作爲中國古典舞的一部分,是“身法”和“韵律”的合稱。它通過符合古典舞藝術規範的“身法”展現符合民族審美心理的“韵律”和“神韵”。

  • 接觸具有智慧和價值的經典,可以幫助孩子們逐漸培養起人文精神。最後,中國古典經文中蘊含的文學、美學和哲學思想,爲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道德滋養,幫助他們塑造優雅的情懷和高尚的品格。傳承民族文化,弘揚中華經典。


Content:

First Term

  • 明白詩歌所表達的含義,才能更好地通過演唱傳達出其中的情感。

  • 把握節奏和韵律,在教學中引導兒童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韵律,通過拍手、跺脚等方式打出節奏,讓他們熟悉詩歌的節拍。在演唱時,按照節奏有規律地發聲,注意韵律的和諧,使演唱更具音樂性。

  • 直立體態:保持頭正、頸直、肩平、挺胸、收腹、立腰,使身體挺拔向上,展現出端莊、優雅的氣質。

  • 曲綫體態:通過身體的彎曲和扭轉,形成如“S”形或“C”形的曲綫,如含胸、展胸、擰腰、擺臀等動作,體現出古典舞的柔美與婀娜。


Second Term

  • 提沉:“提”是在沉的基礎上深吸氣,氣由丹田提至胸腔,以胸之力帶動腰椎直立;“沉”則是軀幹上下動律,呼氣使氣息下沉丹田,帶動腰椎下壓,形成胸微含、身微彎狀。

  • 沖靠:“沖”是在提沉基礎上,身體向斜前方移動;“靠”則是向斜後方移動,以擰帶動向側後形成橫向動勢,體現古典舞的飽滿、端莊等氣質。 

  • 含腆:“含”是胸部內收,背部呈弓形,“腆”是胸部向前推,腹部微收,形成外開的動勢,展現出內斂與外放的不同韵味。 

  • 移:指腰、肩進行左右水平運動,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,動作要流暢、自然。

  • 根據詩歌的特點和兒童的喜好,爲詩歌配上簡單的旋律,或者對已有的歌曲旋律進行改編,使詩歌誦讀演唱更具獨特性。。

  • 排練完整詩歌作品進行反復練習,熟悉詩歌的演唱方式,提高演唱的技巧和表現力。同時,爲提供表演的機會,如參加學校中華文化節表演,增强學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。


Third Term

  • 手位:常見的有山膀位、托掌位、按掌位、揚掌位等。山膀位時,手臂側平舉,掌心向下;托掌位,手臂向上伸直,掌心向上,如托物狀。

  • 手勢:蘭花指是古典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勢,大拇指與中指指節微貼,使虎口自然與手掌合攏,以中指爲主要用力點,帶動其餘三指指尖上翹。

  • 步伐:有圓場步、碎步、雲步等。圓場步要求雙脚交替快速移動,步伐輕盈、平穩,身體保持平衡和穩定。

  • 動律:强調身體的圓潤、流暢,動作之間的銜接要自然、連貫,形成如行雲流水般的韵律感,如在做手臂動作時,身體要隨之微微擺動,形成整體的動律美感。

  • 根據詩歌的內容和情感選擇合適的音色。如表現歡快的詩歌可以用明亮、清脆的音色;表現溫柔、抒情的詩歌則可以用柔和、輕柔的音色。同時,要控制好音量,避免聲音過大或過小,以保證演唱的效果。

  • 加入表情和動作,鼓勵兒童在演唱時加入豐富的表情,如微笑、皺眉等,以更好地表達詩歌的情感。同時,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動作,如揮手、點頭、模仿詩歌中的形象等,增强表演的生動性和感染力。



回最頂